第三章 新的时间针法的推荐
第一节 移光定位法
一、理论依据移光定位针法和子午流注针法一样,也是运用生物活动的节律周期与干支五行的运转周期相配合、以按日按时开穴治病。所不同的是移光定位的脏气周期,与干支周期首尾一贯,关系鲜明,决无中断与跨越。临床可以从当天的时辰当中,马上找出应开的时穴,能符合脏气法时与阴阳进退的一般规律。
“移光定位”一词,既有其科学内容,更有其历史依据《素问·八正神明论》日:“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答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问·六微旨大论》对移光定位一词又再次提出,并加以释:光,乃是日光和月光;位、乃是孔穴的位置。即根据日光和月光的移动规律,而采取相应的孔穴针刺治病,这是符合于生物节律与内外界环境统一性的基本规律的。可见移光定位的学说乃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真正根源。因此如把“移光定位”一词用于按日按时的针刺方法、则意义将更为确切:
二、资料来源与配穴法则先人而能医、已历数世,至先祖树冬公尤以针灸见长家传枕秘三十四言,流传甚稀特列为表解(表5)作为按日按时针法之一助。今将使用要点陈述于下:
1.天干与脏腑相配的关系仍以传统法为准、取五脏五腑以应十干,即甲日应胆,乙日应肝,丙日应小肠,丁日应心、戊日应胃,已日应牌,庚日应大肠、辛日应肺,王日应膀胱,癸日应肾。以子时起,亥时终。每干轮值一经、而不再是阳干流注到阴干、阴干流注到阳干那种混乱的关系。
2.纳穴仍然是阳日气纳三焦,阴日血纳包络。三焦之五腧穴配阳日阳干之流注,包络之五胸穴配阴日阴干之流注。3.仍以十二脏腑应十二时,即寅肺,卯大肠、辰胃、已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西肾,戌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十二经的十二个值时穴,在阳干值日分别为侠溪、少商、解溪、通里、委中、间使、在阴干值目分别为行问、曲池、商丘、腕骨、阴谷、中渚。均按木火土金水的关系顺次向下排列。
4.阳干配阳经阳时、阴干配阴经阴时,甲丙戊庚壬为阳干,在时取子寅辰午申戌,在经取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以配之。乙丁己辛类为阴干,在时取丑卯已未西亥,在经取肝、心、牌、肺、肾以配之。阳经的并荣原经合,分注阳干的六个时辰;阴经的井荣腧原经合,分注阴经的六个时辰,是为值日经穴。阳支的子(胆)寅(肺)展(胃)午(心)申(膀胱)成(心包):阴支的丑(肝)卯(大肠)已(脾)未(小肠)酉(肾)亥(三焦)六个时辰内,各经与脏气相应之穴,是为值时经穴。
5.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而不再以代原。连同原有的66个五穴,共为72穴。各值日经的流注关系,按照井荣腧原经合顺次往下开,每日起于井而终于合,亦有所出为井、所人为合之义。
6.阴干或阳干值日,每日均有六个时辰无穴可开,在阳干值日如为阳日阴时,即取阴日五腧穴以补足之;阴干值日如为阴日阳时,即取阳日五输穴以补足之。例如甲干值日,阳时取本经之五胸,阴时取下一天乙干值日之五腧。值时穴也按此例推。阴阳相倚,脏腑互通,于理甚合。
7.值日经穴与当日的天干相应,值时经穴与当时的脏气相应。纳穴则与气血的阴阳相应。第一针先取值目经穴,第二针再取值时经穴,第三针最后取纳穴,作为顺阴阳而调气血的常规三针。得气后为补为泻,则依病情而定,此为时穴,如时穴与病症相符或针已获效,则不必另配病穴,如不符或针未得效时,则另取病穴以配之。
家传《移光定位针刺心法歌》
移光定位妙用长,五脏五腑十干详:
甲胆乙肝小肠丙,丁心成胃己脾乡。
庚是大肠辛是肺。壬属膀胱癸肾藏。
心包三焦统气血,包纳阴干焦纳阳。
十二支应十二时,干支脏腑互依赖,
阳子寅辰午申成,阴丑卯已未酉亥。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成,亥焦子胆丑肝通。
井荥腧原经与合,日时纳穴依次量,
欲识井荣五腧穴,六十六穴有篇章。
六阴亦有六原六,七十二穴不荒唐,
中都通里孙列缺,水泉内关一同行。
阳千日穴阳腧值、阴日阴时阴腧入。
阳支时穴首侠溪,少商解通委使出;
阴支时穴首行间,曲商腕阴中渚得
阴阳互换日时同,脏腑相通功仿佛,
日时纳穴有三针,时穴病穴君宜择。
图片
5-1图片
5-2图片
5-3第二节 脏气法时法
一、理论依据人与天地相参,四时之寒暑与一日之展昏,人体内部环境的机能活动,莫不与之总息相关。人与周围环境是一种互相感应的整体,因而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自然就可影响到人身内部器官的各种周期性活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认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脏气法时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不论是在古代与现代都有着不可动摇的确定地位。
在时间针法中的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法,就未免落入“按谱填词”的固定模式之中,而失于凝固和板滞。而脏气法时针法,乃是以脏腑气血盈亏时间,与病气盛衰时间互相参照,再根据生克制的原理而选经配穴,可以与子午流注及移光定位法互为羽翼而相得益彰。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学说,既不是无根芝草,也不是慨化了的死尸,后者都是以前者为基础,由前者孕育和发展而来的。子午流注针法,虽然存有严重的缺陷与疏漏,但就其内容与理论基础来说,无疑是开时间针法之先河,由此才能奠定时间针法的基础。此后的各种时间针法,虽然在配穴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认识与差异,但在思想体系上则是一脉相承同以“五行”为经,“干支”为纬、根源同是出自古人,而方法则是来自后世。这就难免出于师心和推理,推理虽可言之有据,而应用则必须行之可信也。本文乃言之有据而行之亦复可信也。
二、配穴法则
1.脏气法时迎随补泻法:
《素问·针解篇》曰:“补泻之时者,与气开相合也。”已至当刻者谓之开,过时及未至者谓之阖。《灵枢·卫气行篇》曰:“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经别篇》则谓五脏六腑与天道相应,十二经与十二时相合。《灵枢·营气篇》明确了十二经循行的次序。《宝鉴》曰:“十二经应十二时,其气各以时而至。此即寅时以肺之经气为最旺,依次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时脾,午时心、未时小肠,申时膀胱、西时肾,成时心包,亥时三焦。子时胆,丑时肝,至寅时又还注于肺。”
《难经·七十九难》日:“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追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原意是在一经之中,依其走向与五腧穴的五行属性,而补母泻子,如根据脏腑经气之开阖,则尤为切贴。
(1)十二经流注时刻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歌《针灸聚英·十二经病井荣腧经合补虚泻实法》对此作了具体发挥与应用,先祖树冬公在其遗著《金针梅花诗钞》中衍为歌诀、特转录于下,并列为表6、以备参酌。
图片
十二经流注时刻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歌
肺寅下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成,亥焦子胆丑肝通。
肺金寅泻尺泽水,卯时可补土太渊;
大肠二间水卯泻,辰时曲池用土填;
胃泻厉兑金辰取。已补解溪用火燃;
脾已商丘金可泻,午补大都火势炎;
心午神门将土泻,未补少冲木可缘;
小肠未泻小海土,申补后溪在木边;
膀胱申泻束骨木,酉补至阴金气添;
肾酉涌泉将木泻,复溜金补成时先;
包络成泻大陵土,亥补中冲木气全;
三焦亥时泻天井,中渚补木子时连;
胆子时泻阳辅火,丑补侠溪水涓涓;
肝丑行间将火泻。寅时可补水曲泉;
过时取原兼取本,法时补泻自昭然。
(2)脏气法时阴阳调燮法内外界环境统一性,从“天人合一”的传统见解、衍进为近代生物钟学说的形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阴阳倚伏与虚实倾移的生理机制与病理变化,也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规律与法则。而“脏气法时阴阳调變”的针法,乃是综合这两种基本因素的临床治疗学。这种治疗方法的基本特点就是以脏腑气血盈亏的时间,与病气盛衰的时间,互相参照、再根据生克制约的原理,而选经配穴,使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互相结合,而不是如子午流注等针法那样,落入于固定模式之中,而失于凝固和板滞!现将脏气法时阴阳调燮针法总结为下列歌括和表7。
图片
表-7第三节 时间针法应正确对待与筛选
时间针法是探索人体生命科学的针法。当人体生命科学未曾得到阐明以前,自然会有人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进行窥测,而针刺方法仅是其中的一个细小环节。就在这一细小环节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与观点。究竟何者能真正符合于人体的奥秘的客观规律,可以说都是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故必须对前人所走过的路,重新作出实践与验证,以去伪求真,而后才能推陈出新,寻找出一种探索生命科学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并为古老的针灸疗法作出贡献!
按日按时针法,只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针刺选穴方法之一,不能包括和代替其他法则。如果对这种方法过分强调,而忽视其他的有效取穴法,那就失之于偏执矣!
第四节 时间针法选穴常用工具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附录】
【兰江赋】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
我今咏此兰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
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
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头项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
噤口咽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
眼目牙风及面肿,更须合谷临泣担。
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
耳鸣鼻衄胸中满,好把金针此穴寻。
但遇痒麻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
更有伤寒真妙诀,三阴须要刺阳经。
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
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
四日太阴宜细辨,公孙照海一同行。
再用内关施截法,七日期门妙用针。
但治伤寒皆用泻,要知素问坦然明。
呼吸迎随男女别,阴阳搜穷本与标。
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补泻寻子午,常将水火土金平。
水数亏兮宜补肺,水之泛滥土能平。
春夏井荥刺宜浅,秋冬经合更宜深。
天地四时同此数,三才常用记心胸。
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调各部一般匀。
夫弱妇强亦有克,妇弱夫强亦有刑。
皆在本经担与截,泻南补北亦须明。
经络明时知造化,不得师传枉费心。
不遇至人应莫度,天宝岂可付非人。
按定气血病人呼,撞搓数十把针扶。
战提摇起向上使,抽针行气病自无。
《针灸神书》琼瑶真人八脉八法歌
后溪小肠三焦中,肺经列缺内关心,
脾是公孙照海肾,临泣会胆膀胱中。
头疼眉搐腰脚痛,鼻衄须知破伤风,
先针后溪并申脉,呼吸补泻妙神功。
腿疼疝气兼头痛,申脉临泣用神针,
牙疼内外关列缺,又觅公孙照海中。
膈气呕吐食难消,针其内关与公孙,
照海穴中宜补泻,进食降气便开荣。
咳嗽呕吐治无因,大便闭涩又难通,
诸方求药难痊疴,公孙列缺效神功。
腹满胀胀气难任,内关补泻是公孙,
胁肋痛时频声唤,列缺内关用金针。
心气痛时难忍受,内关照海并公孙,
喉闭肿痛气不通,照海列缺用金针。
痃气痛时公孙补,照海内关列缺针,
伤寒腹满并结胸,先针内关共公孙。
喉闭肿痛气不通,内关申脉用针通,
失音不语是中风,照海内关五会中,
敬简因风针五会,外关照海后溪功。
牙关紧急与惊风,内关列缺有神功,
发热舌强难言语。照海开关便安宁。
背疼臂痛并耳聋,外关后溪下针分,
背中痛时难伸屈,申脉后溪二穴中。
咳嗽土喘便秘结,公孙照海用金针,
久疟牙疼小肠痛,大便秘结列缺功。
小便不通淋沥痛,申脉后溪陷中针,
妇人经络不调匀,照海公孙内关寻。
经络漏下血山崩,内关照海及公孙,
赤目痛时难忍受,列缺外关便开荣。
医功若会神仙法,万两黄金也不传,
治病除疴如影响,诸般痼疾一时倾。
又曰
流注之法最难求,呼吸临时在手头,
呼则为阳针顺转,吸则为阴逆水流。
呼吸三五度,血气遍身流。
乾属公孙艮内关,震宫归外巽溪间,
离归列缺坤申脉,照海临泣兑坎关。
补泻浮沉分逆顺,得时呼吸不为难,
相传秘密神针法,转捻千遍气自流。
东垣针法·《聚英》
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即上巨虚)出血。禁酒,忌湿、面。
《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云:视前痛者,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黄帝曰:五乱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输:鱼际、太渊。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之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为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输: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以引导去之。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手足阳明之荥、输: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之。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上
者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荣血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血脉,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导引之。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寒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治只在背腑俞。
【六淫致病,治在背俞穴。又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暑湿燥邪泻其腑俞。六淫未提及火邪,火为阳邪,应泻其阳经,脏为阴,腑为阳,当泻其腑俞】!
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者,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提出阴虚致阳亢而不衰者,不可独泻其六阳,去其五脏之血络,引阴火下行滋之,而下寒自去】!
阳病在阴者,当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又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
【水谷之寒热致病,宜伤六腑,诸气不得上升,胃气不行元气乃伤者,取之足三里。元气愈不足者取诸腑之募穴(大肠之募天枢、小肠之募关元、膀胱之募中极、胃之募中脘、胆之募日月、三焦募石门)五脏不和皆阳气不足,随其各脏之募穴治之,皆从阴引阳也】!
若错补四末之输,错泻四末之荥,错泻者,差尤甚矣。按歧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结。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闷,补足外踝,留之。
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胜宇配资-在线配资网站-在线股票配资公司-股票怎么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